对此,群臣多有赞颂,桓容也是大干欣。
桓容坚持单,膝下无子。按照惯例,本该以亲兄弟的儿子为继承人。
桓祎儿子倒是不少,奈何各个像足亲爹,在家里坐不住,从元服后就随商队出海。
桓玄和桓伟早早就表明心迹,想要随船出海,为国开疆。
鉴于以上,桓容早早就出手,“抢”来从兄的儿子养在边,立为皇太子。
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一点是,在婚姻问题上,两人出奇的一致。
桓济早死,后留有一子,但史书载其品行有瑕,和桓熙一同关押,至死没有封王。他的血脉,自然不会被考虑。
没有成亲,没有临幸嫔妃,自然不会有孩子。
两人年纪相差数岁,“遭遇”却是一般无二。某次边界会盟,大有一见如故之感。自此书信往来不断,成为彼此一生的挚友。
等桓祎年事渐高,卸下众任,兄弟几人各领一支船队,轮换着行走海外各国,常年累月航行在海上。
历史经验证明,在选择继承人这一点上,桓容很有眼光。
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?
秦璟的记载不多,翻遍史书,寻找蛛丝迹,最后可以肯定的说:和桓容一样,这位秦国皇帝一生未娶。
桓稚玉本人却是有苦说不出。
然而,事情却非如此简单。
唯一有共同语言的,就是远在北边的秦钺。
那就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了。
桓稚玉登基之后,延续皇太子时期的作风,勤于政务,兢兢业业,丝毫不肯懈怠。在位多年,武功上不及桓容,于治国之策上已有超出迹象。
桓歆早年有野心,而立之年忽然改变志向,一心向。此后,更是发挥桓家人坚持到底的神,干一行爱一行,在华夏宗教历史上留下墨重彩的一笔。
兄弟几个的足迹横跨太平洋,远至大西洋和印度洋。常年见不到人,想抓都抓不住,让他们安下心来置国事,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立,都有统一天下之志,实际上是敌非友。两位天子的私交,就更让人感到惊讶。
当时,桓汉的造船技术已是相当发达,船队的规模不断扩大,并有专用于储存物资的海上船,航行的距离越来越远。
正是两人的这份友谊,使得桓汉和秦帝国的盟约更加牢固。待到两人都有儿子可以坑……咳,交托重任,这份友谊又传到下一代。
桓容终未娶,非但没有立后,连临幸妃嫔的记载都没有。负责记录“后生活”的有关门直接成了摆设。
桓熙无子,且早年犯错,被夺爵关押姑孰,从最初就剔除出去。
涉及到驱逐番僧之事,后世有多种说法。但是,无论评价如何,主的观点是,在这件事上,桓歆有功无过。
依照桓汉开国皇帝的话来讲:人和人之间的缘分,就是如此奇妙。